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州縣動態(tài)>>果洛

雪山鄉(xiāng)牧民群眾永遠不會忘懷的老人

——追記果洛州瑪沁縣雪山鄉(xiāng)老書記陶振華

李興發(fā)
2021年08月09日09:04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雪山鄉(xiāng)牧民群眾永遠不會忘懷的老人

哈達獻給最尊敬的人。李興發(fā)攝

1978年10月1日東雪公路建成通車,牧民騎馬迎接車隊。

1978年10月1日東雪公路建成通車,吉普車車隊駛入雪山鄉(xiāng)。李興發(fā)翻拍

時任雪山公社書記的陶振華,在東雪公路建成通車典禮上講話。

雪山鄉(xiāng),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北部一個海拔4200多米的人口小鄉(xiāng),距離瑪沁縣城86公里。上世紀七十年代,這里被稱為雪山公社,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9個公社當中唯一不通公路的地方。窮、生活原始、過日子聽天由命,是那個時代生活在雪山鄉(xiāng)牧民的真實寫照。

如今,站在德馬高速橫跨與雪山鄉(xiāng)鄉(xiāng)政府兩側的大橋上俯視,學校、衛(wèi)生院、通訊和網絡基站,以及排列有序的磚瓦房和整潔的村道盡收眼底。眼前的雪山鄉(xiāng)已是瑪沁縣最富有的一個鄉(xiāng)鎮(zhèn),2020年,全鄉(xiāng)2110名牧民的人均收入達到了1.7萬多元。這與半個世紀前的畫面有著天壤之別。

改變的“催化劑”是一條路——東雪公路。這條全長57公里,修于天塹間、跨于湍流上的沙土公路,曾是雪山鄉(xiāng)40多年時間里,唯一的經濟發(fā)展和改善生活的“動脈”,它的出現離不開一個人,當地人心目中的好黨員、好書記——陶振華。

2014年陶振華病逝于西寧,雪山鄉(xiāng)牧民自發(fā)為他塑了一尊半身像,靜靜地矗立在雪山鄉(xiāng)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內,塑像兩側每一件展示的遺物是陶振華一心“為人民服務”的見證。

與天斗與地搏,

敢叫天塹變通途

在雪山鄉(xiāng)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進門最顯眼處,掛有繡著“革命路上永向前,千年雪山變通途”字樣的錦旗。它是東雪公路1978年10月1日通車典禮上,所獲錦旗原貌的復制品。對面的展柜里陳列著青海日報刊發(fā)的消息——《瑪沁縣九個公社實現社社通公路》的復印件。

時間回到48年前。那時的陶振華已經從抗美援朝朝鮮戰(zhàn)場上回國,轉業(yè)至瑪沁縣工作了13個年頭。1973年9月,陶振華任雪山公社副書記。

在去雪山鄉(xiāng)的路上,積雪漫過小腿,步行80多公里要攀近60度的斜坡,要穿過容不下兩人并肩的崖壁小道……上任之路讓陶振華這位曾轉戰(zhàn)朝鮮戰(zhàn)場的老兵,領略了一番更為艱苦的“行軍”。

一路上,陶振華耳朵里聽到最多的是,牧民每轉一次草場,都有牛羊掉入河谷,更常有幼童因失足命喪峽谷。突發(fā)疾病只有靠土藥方。

當時的雪山鄉(xiāng),全縣僅有的電器家當是兩臺收音機和一個老舊的喇叭。群眾取暖只有牛糞,牧民身上的皮襖既是白天的衣服也是夜晚的被褥。沒有路,囤積的牛羊毛皮銷售不出去,外界的生活用品、藥品等必需品運不進來。與世隔絕的雪山鄉(xiāng)不是世外桃源,而是脫節(jié)于社會發(fā)展的窮山僻壤。

雪山鄉(xiāng)當時的現狀深深刺痛著陶振華的內心。要想改變現狀,修路是唯一的途徑。

但壓力著實不小。

“游牧生活慣了,加上全縣牧民基本上都是文盲,從沒想過修路!”當時還是個毛頭小伙的瑪才老人道出現狀。

“沒有路,這里永遠不會有發(fā)展,老百姓的日子也永遠過不好。路必須修,出事兒我擔責!”

1974年夏天,雪山公社黨支部先后兩次召開三級干部會議,作為旁聽的瑪才感受到了陶振華作為一名共產黨干部的魄力和擔當。他為民辦實事的決心一傳十十傳百,在雪山鄉(xiāng)牧民間傳開,群眾一致表決通過并決定1975年5月1日動工修路。

沒有機械的協助,望著懸崖峭壁上的巖石,陶振華手把手地教40名年輕力壯的修路隊員使用鐵鎬、鐵鑿。瑪才所承擔的任務是爆破,“手藝”師承工程兵出身的陶振華。九牛峽谷是修建東雪公路第一處需要爆破開道的地方。少則二十來米多則近百米的峭壁陡坡,陶振華腰系草繩鑿點安炸藥,“安全繩的扣不能單結一系了事,要用多重結系牢固;雷管裝填手既要穩(wěn)又要輕,導火索要確保觸到位!毙蘼啡臧,陶振華帶著瑪才完成了近20處開山炸崖的危險任務。

其實,修路的危險不止這些。觀參溝、木隆溝彎險水急,但也是架橋的原木順流運往架橋點陰柯河橋的必經之路。原木總會橫亙在狹窄的河道造成堵塞,需要人跳進河里靠手推肩扛調整著原木的姿態(tài)。危險不僅僅是來自雪山冰川刺骨的河水導致腿抽筋后溺亡,還有急速順流而下的原木所帶來的撞擊風險。每當遇到這樣的險情,陶振華總是第一個跳進河里清道。七座橋的搭建都需要這樣高風險的保障,翻譯索智合已經記不清陶振華帶過多少次這樣的頭。

耗時1240多個日夜,東雪公路于1978年10月1日正式通車。沒有用國家一分錢,挖掘土方11萬立方米、開采石方21萬立方米,放炮開挖山體10余處、拉運修路木材500立方米。共動用人力3200人次,且零重大安全事故。期間陶振華一直踐行著給自己定下的規(guī)矩:只要不開會就必須和牧民一起修路。也因此被當地牧民們稱為“民工書記”。

上世紀80年代初,雪山鄉(xiāng)第一臺電視機通過東雪公路走進了雪山鄉(xiāng);90年代中期,雪山鄉(xiāng)的蟲草通過東雪公路走向市場,牧民放牧轉場騎上了摩托車;到了2000年,小汽車開進了牧民家……

不曾停歇的腳,

跋山涉水走進了牧民的內心

距離總是用腳一步步縮短的,信任都是用心換心得來的。

在雪山鄉(xiāng)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的展柜里,一個黃綠色的軍用挎包是從牧民手中收集來的陶振華的遺物。軍用挎包來自雪山鄉(xiāng)的長乃草場,距離雪山鄉(xiāng)鄉(xiāng)政府約有30公里。途中會經過垂直陡峭的巖壁,和三四十米深的河谷。

時隔多年,長乃草場上曾經放牧的牧戶已尋不到蹤影,但經常陪陶振華下帳調研的向導澤百還依稀記得1973年11月初的一天,發(fā)生在這里的一幕。

長乃草場地處半山腰,海拔達到了4500多米,是雪山鄉(xiāng)牦牛幼崽凍死發(fā)生率最高、牛群遭受狼群襲擊最為嚴重的地區(qū)之一,牦牛是牧民的唯一生活保障。陶振華來此調研目的是尋求解決的辦法。走了整整一天,風雪打濕了澤百和陶振華的棉衣,棉鞋的膠底凍得生硬,遇到坡度大的地方就得手腳并用地爬。

知道牧民生活艱苦,自帶干糧下帳調研一直是陶振華的習慣!斑@里真是窮得叮當響啊!”走進帳篷,牛糞打底,放上就地拾來的石板,鋪上未退毛的牦牛皮,便是一張睡覺的床。泥土和石頭砌成的簡易火灶,是整個帳篷唯一的供暖源。

“看到不遠處一塊不大的風干牛肉,一小塊留有刮痕的酥油,書記示意我把帶的炒面分給牧戶!睗砂購奶照袢A的眼神中感受到了來自他內心的酸楚。

帳篷外,寒風裹著大雪片沒有半點要停歇的意思,牧戶的兒子放牧未歸,陶振華拿起手電鉆出帳篷小跑去放牧點。長乃的地勢隨著山體溝壑縱橫,一面又是陡峭的河谷,冬季的大雪天不慎滑倒就有滾入溝壑,摔入河谷受傷甚至送命的危險。牧戶的兒子和十多頭牦牛最終被陶振華帶回來了,一個干部竟為普通牧民冒如此大的險,老牧人眼含熱淚緊握著陶振華的手,嘴里反復說著“瓜真切”(藏語謝謝的意思)。

為方便日后大雪夜安全回家,臨別時陶振華將裝有手電筒的軍用挎包,一并送給了這家牧戶。

回到鄉(xiāng)政府不到十天,陶振華便研究出了建育幼圈防寒防狼、就近預留草場專供幼崽冬季食用等辦法,并在全鄉(xiāng)推廣實施。第二年,幼崽成活率從每年至少會死三分之一,變成了偶爾得病死一兩只。

在任6年時間,雪山鄉(xiāng)1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每一處都留下過陶振華的足跡。300戶牧民家的帳篷,都曾有過陶振華的身影。下帳調研之路就是一趟傾盡全力為民解憂的行程。

今年21歲的俄智措,聽媽媽講過陶振華和她姥姥之間的一段往事。40多年前,俄智措姥姥咳嗽不斷并伴有咳血的癥狀引起了陶振華的注意,“按現在來說應該屬于肺結核之類的傳染病,但他并不回避反倒是急著了解病情!

“每次去縣上開完會都會帶些止咳藥送來!备策^事的老人說,“鄉(xiāng)上無正規(guī)衛(wèi)生院,陶振華打過很多次報告,每次開會都要求配備醫(yī)療設備,派專業(yè)醫(yī)務人員駐鄉(xiāng)改善醫(yī)療條件……”

1979年,陶振華調任瑪沁縣委副書記,許多牧民每逢春節(jié)都會帶著禮物去給陶振華拜年。面對送來的禮物,陶振華總是那句話:“來我這兒沒必要非選過年過節(jié),更不要帶什么禮品,要帶就帶些你們日子越過越好的喜訊來!

今年清明節(jié)前夕,雪山鄉(xiāng)組織黨員干部及生態(tài)管護員,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舉行了一場以奉獻為主題的黨史學習教育活動,雪山鄉(xiāng)黨委書記劉成財為陶振華報上了一條條喜訊:

“老書記,現在我們有了自己的生態(tài)養(yǎng)殖合作社,畜牧業(yè)發(fā)展更科學高效!

“鄉(xiāng)衛(wèi)生院擁有了做B超、血液常規(guī)檢查等能力,做到了小病不出鄉(xiāng)大病早發(fā)現!

……

一個黨員,

就是一顆可以燎原的火種

陶振華留給雪山鄉(xiāng)牧民群眾的,除了一顆為民解憂的赤子之心,還有就是堅定跟黨走、心系老百姓的情。

在雪山鄉(xiāng)陰柯河村住著一戶人家,牧戶才桑今年64歲,是雪山鄉(xiāng)第一批民兵之一,也是雪山鄉(xiāng)入黨浪潮的見證者、參與者之一。他學會的第一批漢字是“共產黨”“勞動人民”,首批會唱的漢語歌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學習雷鋒好榜樣》。40多年來,他一直保持著跑早操、整理內務、看書學習的習慣。不僅如此,還把兒子培養(yǎng)成了雪山鄉(xiāng)第二代民兵,如今依舊帶著孫子孫女練隊列出早操。一家人的生活有點兒半軍事化的味道,思想和作風以入黨條件為標準,“跟黨走”的信念在他家一代傳著一代。

才桑從一個牧民成長為一名合格的黨員,改變的歷程與陶振華分不開。1977年隨著東雪公路修建進程,到達了4500米的貢埡口,雪山鄉(xiāng)民兵連要完成修路、執(zhí)勤、訓練等任務,所面臨的困難也在加大。

“真不如放牛自在……”才桑打起了退堂鼓,同連兵達尕布、那布也開始動搖。

負責后勤保障的雪山鄉(xiāng)黨委副書記秋保送來了一麻袋牛肉。那點肉對于40多人的修路隊來說,也就是一兩頓就吃完的事兒。當時的才桑三人只顧著自個兒填飽肚子,忽略了執(zhí)勤任務,沒有在意崖壁上松動的巖石。巖石滑落大小石塊飛向人群,慌亂中有人險些掉入河谷。

聞訊趕來的陶振華怒了,“你們的職責是吃嗎?”才桑發(fā)現陶振華嘴角和衣領上還殘留著炒面渣!八麤]去吃肉而是拿自己僅存的一點兒炒面充饑!边@讓才桑失去了向陶振華頂嘴找借口的勇氣。傍晚收工,才桑三人在僻靜地方找到了還沒消氣的陶振華,“鄉(xiāng)親們?yōu)槭裁礈悂硪淮饨o你們吃,不就是因為你們在為全鄉(xiāng)人做貢獻。民兵也是兵,遇到困難要先想著群眾。而你們呢?不僅只顧著自己還擅離職守,無組織無紀律。”陶振華語重心長地對才桑說。

有一年,瑪沁縣下大武鄉(xiāng)發(fā)生罕見的大雪災,雪山鄉(xiāng)民兵連接到運送救災物資的任務,才桑三人從修路前線調回隨隊執(zhí)行任務。折德埡口是通往下大武鄉(xiāng)的必經之路,積雪最深處有齊腰深,寒風裹挾著大雪,連牦牛都有些畏懼不肯前行。有了在貢埡口失職挨批的教訓,面對民兵連里出現的“要不等雪停了再走”“大雪都把山封了還是回去吧”等想法,才桑三人一邊做著其他人的思想工作,一邊帶頭唱起了《學習雷鋒好榜樣》激勵著隊員。

近四個小時艱難跋涉,救災物資安全送達了下大武鄉(xiāng)?玖丝緝龅糜舶畎畹钠ひ\和褲子,雪山鄉(xiāng)民兵連并沒有按計劃返回,而是在才桑三人的帶領下參與到了救災當中,隨后的一封表揚信讓陶振華倍感欣慰。此后鄉(xiāng)黨委直接領導的民兵連,成為了雪山鄉(xiāng)維持治安、參與各類救災、投身基礎建設的中堅力量,并影響著牧民群眾思想,激發(fā)著牧民們踴躍入黨的激情。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個黨員就是一顆火種。雪山鄉(xiāng)的黨員從起初的7個人發(fā)展到近百人,能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當地牧民無上的光榮。

(責編:楊玥、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
麟游县| 宁河县| 房山区| 高尔夫| 凭祥市| 青海省| 柏乡县| 岐山县| 新郑市| 承德县| 洪泽县| 阿拉善盟| 商都县| 巴青县| 泊头市| 通化市| 比如县| 吉隆县| 佛冈县| 朝阳县| 迁西县| 福贡县| 平果县| 勐海县| 和政县| 都兰县| 嘉峪关市| 洪湖市| 项城市| 获嘉县| 涞源县| 灵川县| 图木舒克市| 昔阳县| 万全县| 承德县| 融水| 扶余县| 花垣县| 灵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