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曲河畔有遺珠
湟中銀銅器制作及鎏金技藝歷史悠久。據記載,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甘肅臨夏藝人王珍遷居魯沙爾,以鑄銅為業(yè),將其子王守禮等5人收為徒弟。至清末民初,湟中銀銅器加工初具規(guī)!,F(xiàn)在,除塔爾寺東拉路一條街外,在魯沙爾鎮(zhèn)昂藏、陰坡、陽坡、南門村和西堡鎮(zhèn)西花園村等地也多有銀銅器作坊,從事銀銅器加工的農民有兩千多人,年收入七百多萬元,產品除在當?shù)劁N售外,一部分遠銷尼泊爾和國內甘肅、內蒙古、廣東、云南、四川等省區(qū)。
銀銅器制作及鎏金技藝國家級傳承人何滿在制作銀銅器。王天皎攝
湟中銀銅器工匠制作的一只巨型土暖鍋曾在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展出,受到了首都觀眾的極大關注。那只高280厘米、口徑201.9厘米、鍋蓋上盤踞著8條龍的特大銅制土暖鍋被眾多參觀者圍攏著。這只土暖鍋是72名湟中工匠花了2000多個日夜精心打造而成的。制造過程中采用了錘揲、鏨刻、鎏金、錯銀、鑲嵌、花絲、烤藍、掛錫、折疊、焊接、拋光等十余種傳統(tǒng)手工技藝,鑲嵌了吉祥八寶、如意蓮花等傳統(tǒng)圖案,同時也融入了社會和諧、山河錦繡等現(xiàn)代圖案。這座土暖鍋容積約2.2立方米,內分4個烹調空間,可同時烹制2頭牛、8只羊和100只雞。
湟中銅器加工工藝圖案復雜,造型逼真,表現(xiàn)手法突出。藝人們常繪寶傘、金魚、寶瓶等八寶祥徽和曼陀羅、金翅鳥、龍、鳳、雄獅、祥云、寶焰等圖案,品種繁多。生活日用器皿有茶壺、茶蓋、茶托、火鍋、酒具、筷子、挖耳勺、牙簽、酒壺、酒盅、酒碟、盆、碗、燈、勺、香爐、火壺、火盆、蠟臺、手爐、辮飾、耳環(huán)、項鏈、手鐲等。
湟中銀器加工工藝則素以形薄、光亮、輕柔、質純、精美等特點著稱。一件銀器制作要經過熔銀化水、澆鑄毛坯、出葉出條拉絲、塑像、鎏花、打磨拋光后,還要經過煞金、抹金、開金、壓光的鎏金工藝,千錘百煉,才能制作出一件件巧奪天工的銀器來,其中所蘊藏的匠心令人嘆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心大!藏在花盆里的兩萬元錢“霉了”
- 人民網西寧3月31日電 (張莉萍)“種”在花盆里的錢“霉了”!近日,中國工商銀行西寧黃河路支行來了一位特殊的顧客,她帶著兩大袋發(fā)霉的現(xiàn)金求助。求助人王女士稱,現(xiàn)在很少用現(xiàn)金,一家人但凡有零錢就放進花盆,時間一長也就忘了存銀行,三年多的時間里,由于經常給花澆水,這些錢散發(fā)出“霉味”,才引起王女士的注意。…